《阿房宫赋》学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预习学案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        (朝代)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       ”,与          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                   
                                                                     
2、了解文体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 
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5、本文借古讽今,你还学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说说。   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7、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