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品味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教学方法: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品味母亲的爱 
问题:能回忆怀念母亲的物品想必有很多,史铁生这篇文章为什么选择合欢树来悼念母亲? 
明确:母亲对合欢树的精心照料是她呵护关心我的写照。 
追问:为什么从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能看出是她照顾“我”的写照?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和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有什么具体的相似之处? 
  
交流要点: 
对合欢树希望的表现: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对“我”的希望表现: 
●对治好“我”的希望: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对“我”从事写作的希望: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母亲的话中体现出的小心翼翼又满怀希望,一方面尽力维护残疾儿子的尊严,一方面激励和鼓舞儿子写作的信心。 
比较第一段和第三段母亲对我写作的表现的不同态度。 
交流后明确:母亲对“我”对合欢树都抱有无限的希望,希望合欢树能开花,希望“我”由写作闯出一条路以获得生活的信心。 
  
三、品味“我”的悲伤和思念 
方案一问题:这棵合欢树身上有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母亲对“我”的爱,而“我”又是怎么对待这棵合欢树的? 
明确:忘记           找借口不看          老惦记着         主动想去看 
追问: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 
交流后明确: 
忘记:“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我的这种悲痛? 
“我摇着车躲出去”“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找借口不看:“抖”字体现出我的难以抑制的悲痛和深深的愧疚。 
            对愧疚的理解:同样被母亲寄予希望的合欢树终于开花了,而我却尚未成功。(“后悔两年前没有自己摇车去看看。”) 
老惦记着:体现了思念之深。 
主动想去看:注意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去看的,我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功想去看看合欢树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小结:“我”之所以对合欢树有这样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拓展《我与地坛》中的相关语段,加深体会。 
  
四、主题深化 
总结: 
通过我们的分析品读,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颗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真可谓是:“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作者以合欢树为题想必是为了借“合欢”寄托他们母子之间无法实现的遗憾,在这样的一欢一悲的两极间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为之震撼。 
再联想到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由父母亲精心呵护成长起来的树呢?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同样也倾注了心血寄托着深切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