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教案8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1-12  |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 《史记》 和相关知识, 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 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一、教学过程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作者介绍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三、题目解说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该篇传记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讲述了其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德。   
  四、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二部分( 第4-9段):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三部分(第10-11段):写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2段):写作者对屈原的评价。   
  五、全文分析   
  1、解释下列句子:    
  ①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②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③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2、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   
  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要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发愤著书之况。   
  3、屈原为什么不按照渔父所说的去做?   
  明确:“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六、写作特色: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七、 布置作业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