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墓畔口占》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12-30  | 
 
 
       当我 整理课堂实录、重新审视这堂课时,过程极为痛苦,简直不忍直视。其间,内心涌起的是对学生的歉疚,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经历的是怎样的一种煎熬。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读诗是一件快乐的事,因灌输知识造成课堂的滞涩是小事,若是无形中给孩子们带来读诗的心理压力,那么,罪莫大焉。 
 
       课后,师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么短的一首诗,半节课就差不多了,何必纠缠?拖课更不应该。其实,在一线上课时我最反感拖课,也从不拖课。离开讲台已经太久了,对课堂时间的把握,对学情的关注,以及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都已成纸上谈兵,以致所谓的“设计”其实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相较于早期诗作,戴望舒后期诗作对音节的讲究有所削弱。对于这首音韵、节奏并不特别“外显”的诗歌来说,在一节课内要让初中的孩子去感受音韵美,体察诗人情感的细微变化、起伏而形成的内在节奏,本身已经很难,何况面对的是基本上没接触过现代诗歌的学生!急切地想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们朗读诗歌的方法,以为这样做就是基于学情了,而之前反复地一再改稿,初衷正是想“教会学生读诗歌”,而不是考虑“学生是怎么读的、期望学习什么”,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们的思维“由疑问和惊奇处开始”。 
 
       钱老师说,“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怎样鼓励学生自己‘读’文章。”他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他追求的语文课堂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语言。” 
 
       要把钱梦龙老师“三主”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的课堂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还需走很长的路要。 
 
       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挑战,我愿把这堂课作为一次“教学事故”去对待,通过对这堂课的回顾和反思,供老师们研讨。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