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学习要点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09-15  | 
 
 
 文体介绍 
新闻评论是什么?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的特点: 
①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②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③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④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关于作者 
“钟声”是谁?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笔名,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 
 
写作背景 
    国家公祭日来源,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日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重点字词 
 
1)正音、正字 
 
初衷(chūzhōng)   杀戮(shālù)    篡改(cuàngǎi) 
 
抵赖(dǐlài)      妄图(wàngtú)   辱没(rǔmò) 
 
呓语(yìyǔ)       遁形(dùnxíng)  铭记(míngjì) 
 
彰显(zhāngxiǎn)  惨绝人寰(cǎnjuérénhuán) 
 
振聋发聩(zhènlóngfākuì) 
 
戮:杀戮    翼:羽翼    籍:书籍    篡:篡改 
戳:戳穿    冀:希冀    藉:狼藉    纂:编纂 
2)正义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学习要点 
 
1、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背景。 
第二部分(2—4):世界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批判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 
第三部分(5、6):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2、思考: 
①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会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②写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众多,证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都尊重历时、缅怀历史。 
此处举例可联系举例子的作用:增强说服力。 
 
③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点:列举大量事实:增强文章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运用对比:批判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 
 
④分析本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 
明确: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尽显大国风范,强调了我国捍卫世界和平的信心和决心。起到了的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 
3、主旨归纳 
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以及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信心和决心。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