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06-05  |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嘉善第二高级中学  石斌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及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 
 
3.通过诗歌感知古人的劳动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顾关于劳动的诗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二、新课。 
 
(一)《芣苢》的学习 
教学主线:读——想象——感悟 
古人云: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自由朗读,描述想象的画面,并谈谈感悟。 
引导性问题: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个人读、齐读、二重唱式齐读) 
 
(2)适时引入材料,辅助诗歌理解。 
 
(3)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想象人们采芣苢时的动作表情,体会“掇”“捋”“袺”“襭”等动词变换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的收获喜悦。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任务驱动:如果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作为编导,说说你的理解和考量。 
引导性问题:剧情梗概?舞台背景如何设置?时间?(麦收季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雨后初晴……)地点?(苏辙家的院子,还是田间地头?)主角是谁?动作、表情、心理是怎样的?诗歌的主题? 
 
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2)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知识,体会“赖”“替”“舞”“急”“多”等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小结。    
 
三、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诗歌鉴赏。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