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第11—13题。(共8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林壑尤美/怨天尤人      蔚然深秀/一枝独秀  
B名之者谁/莫名其妙      伛偻提携/旧事重提  
C饮少辄醉/浅尝辄止      渐闻水声/闻所未闻 
D 往来不绝/绝处逢生      杂然前陈/新陈代谢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泉水之旁,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这便是醉翁亭。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居于秀丽的琅琊山之中,比邻酿泉之水,环境清幽景色美好。  
【乙】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翻译: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就散了;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变得昏暗了。  
理解:这两句写朝暮之景,形成对偶。写景之中又蕴含着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静态的景物富有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这句话既与上文的“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又写出了太守由于年纪大了,不胜 
13.结合上文内容和下面材料,简要说明“与民同乐”这一思想在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②之阳,其占③为有④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既以亭名。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 ①志:记。②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此指农历四月初二。后文甲子指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指农历四月十四日。⑥忭:高兴,快乐。 
答:                          
  
  
  
答案: 
(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第11—13题。(共8分) 
11.答案:C     评分:本题共2分。 
12.答案:【乙】   评分:本题共2分。 
13.答案示例: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具体表现为与民同游,与宾客同宴、同欢、同醉;以民之乐为乐……苏轼的与民同乐表现为久旱之后,天降大雨,百姓喜乐,苏轼也与之喜乐,并且为纪念这一乐事,把所建的之亭命名为喜雨亭。 
评分:本题共4分。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行为表现1分,写出欧阳修“乐其乐”的1分。写出苏轼与民同乐的具体事件1分,能写出苏轼以民之乐为乐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