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练习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  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  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  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A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感。(1分) 
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据此概括即可。 
  
6、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2分) 
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7、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