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一首《清明》绝句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有所了解。. 
2.明确赏析古诗词的几个基本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仅学习课文之文本,而且学习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简介杜牧其人;背诵《清明》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是, 牧童遥指杏化村。 
二、讲读课文 
(一)简介作者(见课本注解)周汝昌先生,激发学生兴趣。 
(二)周汝昌先生首先抓住了《清明》绝句中的哪个词对该诗进行赏析的?赏析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纷纷”;比较法 
(三)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明确:“诗眼”即诗句关键处,乃全篇“神光所聚”,能使全诗境界全出,开阖变化而一动而万随者。 
(四)请学生例举含“诗眼”古诗词名句。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 
(五)周汝昌先生对“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进行赏析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较法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 
(六)复习:想象的种类。 
明确:再现的想象和创造的想象。 
(七)作者在分析《清明》绝句第三、第四句时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联想法。 
(八)复习:联想与想象的主要区别何在?联想一般而言有哪些种类? 
明确:想象无须触媒;联想则必须有触媒。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 
(九)想象与联想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何在?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想象与联想称之为“神思”,作家凭借想象和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超越时间),“视通万里”(超越空间),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词作品,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如能理解作者是怎样凭借想象与联想来描绘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阐明人生哲理,那么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作品脉络,更深刻理解作品意蕴。 
(十)作者对《清明》一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明确:音节十分和谐、圆满;形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三、方法指引 
(一)我们能否总结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总体特点?  
明确:(1)语言简练; 
(2)生动形象; 
(3)音韵和谐; 
(4)想象独特; 
(5)情感丰富; 
(6)境界优美。 
(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赏析古诗词有什么启发?我们能否总结出几个“抓手”? 
明确:(1)品味涵咏语言,抓住诗眼; 
(2)分析把握修辞,明辨手法; 
(3)探究作者思路,分析结构; 
(4)分析情景关系,体味意境。 
四、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中的有关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