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赏析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8-08  |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黑暗年代里的执著追求 
 
                  ――《相信未来》赏析 
 
  
 
作者介绍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命运》)这种哲学悖论般的诗句对北岛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在北岛的《回答》等诗中找到风格类似的句子。 
 
  
 
  写作背景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品之一,写于1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当时诗人20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处于狂热的巅峰时期,诗人在经历了初期的盲动,被政治浪涛冲向农村“广阔天地”之后,对这场政治运动已有了一些较为清醒的看法,特别是对“文革”中个人命运的遭遇有了切身的感受,曾经有过的热烈、单纯的理想遭到了狂风暴雨的冲刷,内心充满了失落、迷茫和悲哀,但他又不甘于轻易地放弃理想和希望,于是,希望与绝望的剧烈冲突,经由他的笔流淌出来。 
 
  
 
   主题意蕴 
 
  《相信未来》表现出在动乱年代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坚定信念,被评论家称为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 
 
  《相信未来》以极其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象组接,表现了诗人在那个令人悲哀绝望的年代里真实的灵魂对抗和挣扎,表达了他在绝望之中对人生和民族未来的朦胧而坚定的希望。 
 
赏析: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诗的第1、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杂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第3节句式稍有改变,但就是这一微小的差异,却能表达出作者情绪的变化,“我要……”“我要……”,这两句体现了一种年轻的豪情,一种可以冲破一切、不可阻挡的锐气。年轻,就是“排浪”,就是“太阳”,就是“大海”,就是“曙光”,诗人在这里摆脱了前面两节中的灰色、冷峻的一面,尽管采用色彩明亮的、积极向上的语词,以此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其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位关系。将手指比做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做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做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天边的排浪:象征着时代的暗流。以作者当时的心境(1968年),可理解为时代的潮流 
 
曙光:象征希望。  以当时人们所处的文革环境,内心是比较灰暗的。准确地表达了诗人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以上三节可以看作是诗的第一个层次,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第四节诗人把自己眼前的不幸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加以考查与认识。现在人们可能缺少是与非,美与丑,真诚与虚伪的判断,但是历史老人会“拨开”“看透”“历史风尘”与“岁月篇章”。 
 
正因为历史是公正的无私的,所以坦然面对“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或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因为自己的探索,置身于国家、民族的事业,是顶天立地的“脊骨”——挺拔、坚强,所以相信会得到人们的 “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第4至6节是诗的进一步推进,诗人说出了理由:“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最后一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前三节着眼于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回答的是为什么会相信未来。 
 
  
 
    艺术特色 
 
1、意象丰富,形象生动。本诗大量运用意象组接的方式,表现内心的失望、矛盾和对未来的执著向往。布满蜘蛛网的锅台、灰烬的余烟、凋落的葡萄、干枯的枝藤、凄凉的大地,是理想崩溃、希望破灭的象征;美丽的雪花、天边的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的漂亮的笔杆,则是诗人内心的剧烈冲突和不熄的希望之光的体现。形象而又凝练地表达了这一代人从盲目、狂热走向失望与挣扎的内心世界。 
 
2、采用比喻、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张力和活力。 
 
每一、二句都用排比句式,有力地反衬或烘托了第四句的主题;在三段的反复吟诵中进一步强调了顽强地“相信未来”的主题意蕴。 
 
3、匀称的结构便于诵读。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