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5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1-30  | 
 
 
 周总理,你在哪里    柯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熟读成诵,并有表情地朗诵。 
 
    3、情感目标:周恩来总理与人民心连心,为人民、为革命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周恩来总理与人民心连心,为人民、为革命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 
 
2、教学难点:这首诗运用“询问——呼唤——寻找——应答”的独特构思来展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3-1-11)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课前准备,听歌《周总理——你在哪里》 
 
2、简介作者 
 
柯岩,原名冯恺,女,广东南海人。生于河南郑州。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1949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北京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从事创作。曾任《诗刊》编委。主要作品有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讲给少先队员听》《柯岩儿童诗选》等。另有诗剧合集《“小迷糊”阿姨》。报告文学《癌症≠死亡》等。《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影响广泛。 
 
3、背景简介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由于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全国人民无法充分表达哀思。所以在新的历史转机出现之后,1977年他逝世一周年之际,大量的悼念诗文才得以公开发表。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这一时期发表的优秀诗篇。 
 
这首诗之所以在众多诗篇中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是得力于它的真诚深挚的感情表达。在人们普遍怀着对周总理的深情眷念而又难以表达之际,一声声“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深情呼唤,似乎是从亿万人民心中同时进发出的心声。在历史性时刻代表和体现了人民心声,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得以流传的前提条件。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特色。 
 
4、音频朗诵,整体感知 
 
    5、结构 
 
    你在哪里———他刚离去———找遍整个世界———就在这里———在人民心里 
 
(感情开端)  (发展)       (回荡)         (迸发)       (升华)  
 
6、赏析 
 
    纵览全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标题的启示性,使人们一开始就进入一种寻觅追问的情境。诗的第一节就是为这种情境的设置而作的铺垫。“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的反复追问,正是这种“想念”深情的自然流露。 
 
    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五几节诗,分别写了我们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唤周总理的情景,而每一次都以“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作为回应,使这些自然景物部赋予了深情的人性色彩,真是一种大地为之黯然、山河为之变色的神伤境界。正是由于这种艺术情境的烘托,才使这首诗具备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诗的第六节用“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开头,既是对前面几节诗的一种归纳总结,又带有重新寻觅拓开视野的意味。“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言简意赅,既表现了周恩来毕生建树的伟大功绩,又体现出他必将为历史所记载的不朽英名。 
 
    在祖国大地和整个世界逡巡了一遍之后,对周总理的寻觅追问再次回到了祖国的心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面,那“轻些呀,轻些”的回声,终于使周总理“死而复生”。自然,这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所允许的“幻想”,然而它未尝不是亿万人民心灵中的真实情景。这种亦幻亦真的艺术境界的出现,正是诗的艺术效果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 
 
就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言,它在修辞方式上的拟人、排比、反复等等的运用,无疑也是起到了渲染气氛、强化感情从而加强了艺术效果的作用。但是这些修辞方式,必须在深入体验诗的感情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在诵读中得到恰当和充分的体现。 
 
7、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纪念周恩来总理的文章,了解这位世纪伟人。 
 
教后反思: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