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   
一. 预习导学   
1. 作者介绍   
    
    
    
2. 写作背景   
    
    
3。感情朗读并背诵。   
二。课上探讨与交流。   
1。预习交流   
2.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点名读、听朗读带。要求适当运用手势、眼神、体态来表情达意。注意声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要让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共鸣,做到声情并茂。   
3。探讨交流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②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①“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②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4.小结。   
这是一首很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三. 拓展与延伸   
你还积累了杜甫的哪些忧国忧民诗?   
    
    
    
四. 课堂检测   
默写这首诗。   
    
    
    
    
五.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