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 
《相见欢》《浣溪沙》 
一、文本体式特征: 
这是两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对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两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诗词,有一定的学习体验,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以及对生活认识的深度比较有限,在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词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掌握景中寓情,感情真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理解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由景入情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历史上最有才华,最能作诗写词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李煜。 
明确:五代词人,南唐国君 ,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袒肉出降,被封为“违命侯”。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子小楼,过着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太平兴国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无能 ,却具有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尤高。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书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怀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3.解题 见书下注释① 
二、朗读赏析 
1.教师范读。读前教师要进行朗读指导。 
《相见欢》描写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发的是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 
朗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 
2.学生朗读,读出情感。 
3、教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这种离愁融入所描写的景物中,大家找找词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景物 板书 
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梧桐——隐含内心愁苦 
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凄清寂寞 
补充分析: 
A “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空荡荡的楼 孤独冷清的楼 
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不见, , , 。不见美酒佳肴、不见山呼万岁、不见前呼后拥、不见爱妃宫娥。 
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西楼,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排遣忧伤,遥望故国、亲人、友人的处所。“西楼”在古诗词中也是相思愁绪的代名词,就如古诗词中的“柳枝”代表依依惜别之情一样。 
B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着思故乡”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轮明月引起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那面对着如钩的残月,作者会想到些什么呢? 人事的缺憾 
C 梧桐 深院  
“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写景的佳句。元人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可想而知! 
5、思考:面对此景,词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情: 愁 板书 
A 古代表达离愁的诗句很多,词人的愁与别人的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别是一般滋味 
身份不一样,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6、“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提示:找出能体现这种滋味的关键词并联系李煜的身世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无言”、“独”、“寂寞”、“锁” 
A 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无话无说、无人可伴 无人相随 无人相对 
B “无言”、“独”——因为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但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呢?从“无言”、“独”可看出后主那孤独、寂寞的身影。 
C “寂寞”、“锁”——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被锁者并非清秋,而是人。被锁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会不感到寂寞。“锁”字一语双关,字面上是院门紧锁,暗点了作者被囚禁的遭遇。词人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 
孤独寂寞 
7、“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囚禁生活的愁苦 备受屈辱的悲哀 过去生活的悔恨 亡国哀思 
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他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8、愁是一种抽象的思绪,但词人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非常形象的表达出来了。你能说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一句的精妙所在吗?  
明确: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以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丝缕比喻离愁, 形象的写出了愁思的繁多和难解,表达了作者心头无法解脱的亡国哀思.  
9、这滋味难以言说,我们却可以读出强烈的哀愁和悲痛,下面我们一起带着对情感的把握读这首词。 
10、了解诗词鉴赏的步骤: 
1、注意作者选取的景物 
2、抓住与表达主旨相关的字词, 
3、联系作者身世,领会主旨。 
板书设计: 
相见欢 
景:西楼 残月梧桐 深院 孤寂凄清 
情:愁 孤独寂寞 亡国哀思 
过渡:李煜的愁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下面我们一起来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晏殊的《浣溪沙》,领略他的愁思。 
一、了解作者 
1、生读书下注释,画出重要信息。 
2、补充介绍:晏殊,北宋初期著名词人。14岁以神童招试,赐同进士出身。当时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均出其门下。他工诗文,尤善词。其词擅长小令,多写春花秋月,友人离别的闲愁。意境清新,语言工巧凝练,善铸佳句。 
晏殊的一生,可以说是志得意满,无忧无虑。但是,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填补不了他精神上的空虚。他的词作,在雍容华贵的气象之中,也时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首《浣溪沙》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感情。全词所写,就是这种惜春怀旧的思想情绪。 
二、指导朗读 
1、听录音 
2、指导朗读:这首词首句叙事,要用较轻松的叙述语调读出来。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缓缓读出。第三句用疑问语气把留恋期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3、学生试读,齐读 
三、赏析诗歌 
1、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所作所为。 
叙事:饮酒 写词 徘徊 孤独惆怅 板书 
2、在香径上徘徊之时,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 
亭台——欢聚之地或离别之愁 
夕阳——失落凄凉 
落花——惜春、伤时 人事无常的感慨 
燕子 ——表现春光的美好 板书 凄凉感伤 
补充:a 亭台----旧,去年---对过去欢聚时光的回忆 
为什么想到去年的?去年是怎样的场景? 
B 古人看到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常常会流露出哀伤之情,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代诗词中,你还记得另外的例子吗?《评价》p130 
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C 花落去---- 人事无常的感慨 
你从花落去中读到了怎样的信息? 
春意衰残,时光流逝 旧友离别 人事无常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流逝的惆怅。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D燕子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渲染离愁,或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在这样的情景中,作者徘徊时在想什么?(抓住词中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思考) 
几时回 感伤年华流逝  
无可奈何 慨叹人事无常 板书 抒情 
过渡:通过对词的分析,我们已经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所传达出的愁思,其中特别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句话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4、赏析名句 
A 介绍传说     关于此句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关于此句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一次,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     这是传说,当然未必可信。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去”、“燕归来”,去来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感伤 花落去 ---人事无常 时光流逝 
人虽未归,好在春燕归来,似乎给人已失而复得的补偿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欣慰  
C 这两句常被人引用来说明某种道理,这两句包含了怎样的道理? 
明确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人事无常的惆怅和对年华流逝的慨叹。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4、归纳中心:作者在词中追忆了昔日的欢聚,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惆怅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还包含着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四、再读两首词,试背。 
五、当堂检测 
《学习与评价》p129—130 
教后反思: 
写景抒情类词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鉴赏词?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运用了“由景入情”的方法。“由景入情”就是透过诗词里自然景物的选用,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的一种阅读鉴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主观感情融注于笔下的客观景物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作者所选用的自然景物也被称作“意象”,是诗词中寄予作者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情感的事物或景物,它渗透着词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的思想和感情。诗中一个一个的意象又构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画面。正因为词人情感的表达是借助意象以及由意象组成的意境,那么把握词的意象进入词人创设的意境才能领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我着重于引导学生把握意象,展开联想进入词人所创造的独特意境,理解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授李煜的《相见欢》时,我就充分联系其他诗词,探究一项中所蕴含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感受美好意境,体会作者的亡国哀思。 
把握意象主要靠联想和想象。词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词所呈现的景象,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并从中揣摩作者的情感。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画面,尽力使学生对词的意境产生深刻的体会。如讲授李煜的《相见欢》时,我引导学生去想象上阙那孤寂凄凉的图景。引导学生去还原那幅画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特征?结合作者的心境,你会选择哪些词语进行修饰?这时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残月如钩,清冷的月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接着就可使学生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