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为枳 复习笔记 
《晏 子 春 秋 ·内篇杂下》 
一、文学常识 
1、晏子: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外交家 
2、《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末期齐相晏婴思想言行的著作,分《内篇》、《外篇》。 
二、主要内容 
1、中心:本文描写了晏子面对楚国君臣对他和齐国的侮辱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最终不辱使命,捍卫了国家尊严。 
2、段落: 
第一段(1-2):楚王与左右大臣密谋欲侮辱晏子。 
第二段(3-6):晏子机智善辩,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人物形象分析: 
楚王:骄横狂妄(吾欲辱之);阴险奸诈(密谋设计、选择时机、当面羞辱); 
晏子:不卑不亢、有礼有节(避席对曰); 
聪明机智、镇定自若、能言善辩(以南橘北枳为例,联想到人) 
三、字词解释 
1、正音: 
橘jú     逾yú     枳zhĭ     晏 yàn     酣hān    
缚fù     吏lì     诣yì      曷hé      熙xī 
2、释义: 
逾:越过。 
将:要。 
习辞:“习”,原意小鸟学飞,引申为熟练。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方来:将要来。 
谓……曰:对……说。 
左右:指在旁侍侯的近侍,近臣。文中指身边的臣子。 
何以:以何,用什么(办法)。 
请:请允许(我)。 
何坐:坐何;坐,犯……罪。  
酒酣:酒喝得正高兴。 
诣:拜访,谒见。 
曷:同“何”。 
固 :本来、原来。 
避席:离开座位。 
徒:只,仅仅(家徒四壁) 
其实:橘树、枳树的果实。 
然:这样,如此。 
异:不同。 
得无……耶: 莫非……吗;难道……吗 
熙:同“嬉”,戏弄。 
病:辱。 
3、一词多义: 
之:楚王闻之     (代晏子使楚的消息) 
齐之习辞者也 (的) 
婴闻之       (代后文的南橘北枳的事) 
为:为其来也    (于)          
何为者也    (是)      
橘逾淮为枳  (是,叫做) 
使:晏子将使楚               (出使)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让) 
4、古今异义 
今:(古义)现在 
   (今义)今天 
其实:(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四、句式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齐人也。(是齐国人。) 
疑问句:何为者也?(这是什么人?) 
        缚者曷为者也?(被捆着的人是什么人?) 
        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反问句: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原来擅长偷盗吗?)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楚国的水土让百姓擅长偷盗吗?) 
五、板书 
橘  淮南——橘                 
    淮北——枳       水土异    
    橘逾淮为枳       味酸涩    
人  于齐——不盗               
    入楚——善盗     风气异    
    齐人入楚为盗     人沉沦    
(引用 类比 推理 反驳) 
六、思考 
1、写出能表现楚王的神情、语气或动作等的词语: 
“吾欲辱之。” (傲慢自大) 
王视晏子曰。  (骄横无礼,直视对方,极富挑衅) 
王笑曰。      (一脸尴尬,相当窘迫) 
(写楚王的“笑曰”正是体现了晏子的“习辞”。) 
2、晏子不仅说话在理,举止也在礼上,面对傲慢自大的楚王,他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不卑不亢,举止得体,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样的句式起什么作用? 
(晏子是一个习辞者,用反问的句式,用委婉的语气来进行辩说,这样既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又给了楚王一个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