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唐诗精华(上) 
【单元学习目标】 
  一、熟读课文,背诵唐诗,感悟作品的美好意境。 
  二、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网络,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培养对唐诗的兴趣,为更加深入学习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知识学习】 
  1,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是原始猎歌《弹歌》:断竹,续竹,弹丸,逐宍。 
  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我国有据可考的第一位诗人、第一位女诗人,是《诗经·载驰》的作者穆夫人。 
  战国末期的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作家,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2,先秦诗歌创作,产生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高峰《诗经》和《楚辞》。盛唐的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分别是中国古代诗坛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3,陈子昂,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初唐著名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开创之功。 
  崔颢,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唐代画家、著名诗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李白,字太白,素有“诗仙”之美誉,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合称“李杜”。 
【学习安排】 
  18.《登幽州台歌》一课时; 
  19.《黄鹤楼》一课时; 
  20.《山居秋暝》一课时; 
  21.《过故人庄》一课时; 
  2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课时; 
  23.《李白诗三首》三课时。 
【每周一诗】 
  1,背诵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白居易的《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杜甫,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人称“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3,白居易,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杜甫共为唐代三大诗人。 
 登幽州台歌 
预习、复习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本诗,体会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2.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网络,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3.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登幽州台歌》表达的人生感慨。 
【原文欣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作者介绍】 
  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开创之功。 
【课文分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出了人生的孤独感。它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人生感受。两个“不见”突出了诗人的知音难觅、孤寂无助、报国无门的痛苦。这两句,写出时间的久远,衬托出人生之短促。 
  “念天地之悠悠”,写出空间之广大,衬托出人生之渺小。面对浩瀚宇宙,个体总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尤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从小胸怀天下,要光宗耀祖,要报效朝廷,人生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很强。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失落与悲愤之中,沧桑感随之而起。陈子昂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紧迫感和沧桑感的产物。 
  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描写诗人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表达了诗人悲怆的感情。 
【思考问题】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 任人唯贤的人。  )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 不被赏识,无人能理解的孤独和悲愤。  ) 
3.这首诗歌,哪两句是直抒胸臆?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4.《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 
5.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 这首诗歌,句式是: 
  前 / 不见 / 古人, 
  后 / 不见 / 来者。 
  念 / 天地 / 之 / 悠悠, 
  独 / 怆然 / 而 / 涕下!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