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6
  | 
 | 
作者:longaihua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8-28  |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业中学:仇海蓉  
 
教学目标:  
1、 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 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 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 (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 放片断(http://www.teacher.net.cn/multis)  
2、 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 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 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 萨 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 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沁园春雪 教案(教师中心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陈景杰 2005-02-20 
 
备课组 初三 学科 语文 执笔 陈景杰  
课题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 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情感  
态度  
方面 1.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能力  
方面 1. 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 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分析  
1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         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三  布置作业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