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教学设计2
  | 
 |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9-02  |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见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1.词语解释。(见多媒体课件) 
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总结: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 
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第一课时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五、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 
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3.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 
 
第二课时 
说明: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一、品读课文,体会特色 
1.思考: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总结: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在学生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两点加以展开即可。教师则在学生分析后,对答案进行整合。)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现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主要例句。学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总结: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结: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总结: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总结: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教师总结: 
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感悟自信 
(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张海迪的资料。) 
教师导入:这里是有关当代保尔张海迪的介绍,她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找的资料,对比自己的生活和环境,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为了让学生勇于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故先引入了张海迪的事例。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一方面替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感受,让学生树立自信。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作简单的总结。) 
三、总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四、课堂练习 
1.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2.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课后练习 
1.请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望洋兴叹  哑口无言  遁辞  自暴自弃  众叛亲离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用“——”划出错误观点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2)用“[   ]”标出反驳过程的语句,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3)用“~~”划出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4)用“(   )”标出理论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3.“感悟自信”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话。可以运用上课使用过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类似的题材。 
【板书设计】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