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典型例题
范例1  (2002年南京市中考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个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嚅动着,发不出声音。
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要去南方打工。父亲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1)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以内)
(2)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
(3)“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之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5)“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描写小秋“出神”时的心理活动。(50字以内)
解析  第(1)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归纳概括能力。概括时一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内容,二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第(2)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小说一开头主要描写自然环境,一般来说,描写自然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因此本题也可从表达人物急切心情的角度入手。
第(3)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一般来说解答修辞类表达效果时,一要注意其语境作用,二要注意其修辞作用。比喻通常的修辞作用是表达生动形象,因此解答本题时要将此表达出来。
第(4)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理解。从标题“八月的阳光”的特点“炙烤人”上,可知它还喻指生活的艰难;从阳光可以“温暖人”的特点上又可理解为它也象征着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第(5)题是道拓展题。要求想像合理,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内容,语言表达通畅。
答案  (1)路边盼信  撕毁通知(意对即可)
(2)突出天气酷热,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
(3)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夏、小秋震惊的神态。
(4)可从两方面理解:“八月的阳光”既暗示生活的艰难,又象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5)略
范例2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在那边,白皙的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白皙的少年想:唉想,要是把弹弓带过河来,多好!然而立即又自行取消了这法西斯主义。因为那美丽和平自由生命,实在整个地征服了他。便连气也不敢大声地喘了。
田野好静。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的亮。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要捉住就好咧。养起来天天看个饱。”黝黑的少年悄声道。
“不。”
“你不喜欢?”
“比你喜欢得多!”
黝黑的一笑,也就哑默无语了。疖子隐隐地痛。
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的摩擦着长长的颈子。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
赤条条的少年,于是伏到草里头觑。草好痒人,却不敢动,不敢稍稍对这画图有破坏。天蓝蓝地贴着光脊的背。
空气呢在燃烧。  ①  ,  ②  。
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从河那边。
“做什么敲锣?”
“哎呀,”黝黑的少年,立即皮球似的弹起来,满肚皮都是泥巴。“开斗争会!今天下午开斗争会!”
啪啦啦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
天好空阔。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黝黑(    )       ②疖子(    )     ③觑(    )
④交喙(    )       ⑤颈子(    )     ⑥光脊(    )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应依次填上________。(只填序号)
A.无边无际                 B.无声无息
(3)对“然而立即又自行取消了这法西斯主义”一句中,“这法西斯主义”所指的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看见水鸟                 B.捉住水鸟
C.把弹弓带过河来           D.把水鸟养起来
(4)对“空气呢在燃烧”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强调天气的炎热。
B.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们已经难以忍受这天气了。
C.这句是纯客观的环境描写,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D.这句暗示着现实世界的残酷,为后文锣声与喊声作铺垫。
(5)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两位少年,他们生活的世界洁净而又美好,自由自在,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是一致的。
B.这篇小说充满象征意味。那片河滩象征着童年,那股野花芳香象征着童年,那轮“陡然一片辉煌”的夏日的太阳也象征着童年。
C.小说结尾处写白色鸟“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其实也象征着两位少年的童年也似乎随那白色鸟一同远逝了。
D.这篇小说反映了作者“不重故事,追求的是一种诗的境界,一种淡雅的、有些朦胧的可以意会的气氛”这一写作风格。
(6)文中最能点明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的一句是
(    )
A.四野好静。
B.天蓝蓝地贴着光脊的背。
C.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从河那边。
D.天好空阔。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
(7)试谈谈对小说标题“白色鸟”的理解。
解析  第(1)题考查词语注音,注意声、韵、调均要正确。
第(2)题表面是考查选词填空,实质是考查分析能力。这里所填词语应与上文描写的内容互相呼应才对。上文先提到“四野好静”,然后又说“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从这些内容的描写上可推出这里应先填B然后填A。
第(3)题考查对语意的理解。从内容上看“这法西斯主义”显然应指前文提到的“把弹弓带过来”,虽然B项表达的意思与“把弹弓带过来”的潜台词意思一致,但由于“这”是近指代词,因此选C更符合白皙少年的想法。
第(4)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文中明写少年宁静、美好的生活,暗写十年动乱的残酷与荒谬,这里“空气呢在燃烧”暗示着现实世界“斗争”气氛越来越浓,因此D项分析较符合文章主旨。
第(5)题综合考查了对小说主题、运用手法和风格特点的把握。其中A项的表述有误。小说中描写的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反差,作者正是希望通过这一反差来突出文革的“悲剧性”。
第(6)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把握情况。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和社会环境描写(即点明时代背景的描写)选项中A、B、D均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而C项中的锣声正是开“斗争会”的锣声,属社会环境描写。
第(7)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时可以从白色鸟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以及最后被惊飞的结果上去思考它丰富的含义。
答案  (1)①yǒu  ②jié  ③qù  ④huì  ⑤jǐng  ⑥jǐ  (2)B  A  (3)C  (4)D  (5)A  (6)C  (7)小说用“白色鸟”来象征两个少年、象征人的童年、象征童年的心。而白色鸟生活的“绿生生的水草边”以及它们“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中均寄寓着作者美好的生活理想,希望人们都享有这种“美丽和平自由生命”。但是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它们“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也打破了两个纯洁少年的童年梦幻,他们的童年似乎随那白色鸟一道“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等待他们的是现实,是成年人的社会。